📚 令牌传递协议学习卡片

令牌环网技术起源

👆 点击查看详情

🔍 令牌环网技术起源

  • 🏛️ 技术起源: IBM公司于1984年开发
  • 🔄 采用环形拓扑结构实现局域网连接
  • ⚔️ 竞争对手: 以太网(总线型拓扑)存在信道冲突问题
  • 📉 被淘汰原因: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出现后
核心特点
节点轮询访问信道,只有获得令牌的节点才能发送数据
完全避免信道冲突

令牌控制机制

👆 点击查看详情

⚙️ 令牌控制机制

令牌帧
包含当前获得令牌的节点编号
数据发送规则
获得令牌的节点可将令牌帧转换为数据帧发送
每次只能发送一帧数据
无数据发送时立即将令牌传递给下一节点
  • 🔄 传递顺序: 严格按节点编号单向传递
  • 🚫 冲突避免: 任何时候只有一个节点能发送数据

数据帧传输流程

👆 点击查看详情

📨 数据帧传输流程

  1. 发送节点将令牌帧转为含目标地址的数据帧
  2. 数据帧沿环形网络单向传递,非目标节点直接转发
  3. 目标节点复制数据并标记已接收为TRUE
  4. 数据帧返回源节点后,根据接收状态决定是否重发(最多重试2-3次)
关键字段
令牌号、源/目的地址(48位MAC地址)
数据部分、已接收标志(初始为FALSE)
CRC校验字段

令牌帧与数据帧结构

👆 点击查看详情

📜 令牌帧与数据帧结构

令牌帧 (24bit)
开始定界符(8bit)
访问控制字段(8bit,含令牌号)
结束定界符(8bit)
数据帧
开始定界符(SD,8bit)
访问控制(AC,8bit,含令牌号)
帧控制(FC,8bit)
目的地址(DA,48bit)
源地址(SA,48bit)
数据(最多4500×8bit)
CRC校验(32bit)
结束定界符(ED,8bit)
帧状态(FS,8bit,含已接收标志)

MAU设备功能

👆 点击查看详情

🖥️ MAU设备功能

  • 🔢 节点管理: 通过8个接口连接计算机,分配唯一节点编号
  • 🔗 网络扩展: 通过RI(Ring In)和RO(Ring Out)接口级联多台MAU
  • 🎛️ 集中控制: 协调令牌传递、节点编号分配等核心功能
组网方式
单MAU构建小型环网(2-8节点)
多MAU级联构建大型环网(通过RI/RO接口串联)

协议特点与考点

👆 点击查看详情

📝 协议特点与考点

优点
高负载网络下效率稳定(冲突概率0%)
局限性
必须使用专用MAU设备
节点故障可能影响整个环网
已被以太网交换机技术淘汰
  • 🔑 考试重点1: 令牌帧与数据帧的转换条件
  • 🔄 考试重点2: 数据帧的传输流程(绕环一周机制)
  • 考试重点3: 已接收标志的作用和异常处理
  • ⚖️ 考试重点4: 与CSMA/CD协议的对比